弥勒佛菩萨摩诃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行星。该形象依据弥勒上升经,说他是世间等等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升兜率天,成为等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者椅坐式佛装星星。该形象是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摩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一相。第三形象来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契此和尚圆寂之前,曾将留下过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佛像的塑像就是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袒胸露腹的慈爱形象,常被人们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大肚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变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但大损威仪,让后人来多佛像产生不敬的大罪。其表现法像常被禅宗、净土宗寺庙安置在尊佛天王殿中,并逐渐称为了定制。最后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就是弥勒佛像世俗化的悲剧结果,对佛教文化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