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名称在中国大陆的引入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它源自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发达国家。当代公共艺术在国内缘起的背景和需求,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的快速演进,“城市形象塑造”及“城市营销”概念的兴起,以及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改造及景观设计的普遍需求。
综观公共艺术理念和实践在中国20余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国外的公共艺术水准相比,中国的公共艺术成长远远不如中国的经济指数来得迅猛。从艺术表现形式看,不仅其依然局限于城雕和壁画,甚至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公共艺术就等同于城雕,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导致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单一化。同时,在城市发展过分追求速度化、形式化的景况下,大批粗制滥造、抄袭模仿国外较成功的城雕作品不断涌现,致使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水平呈现羸弱的现状。
通常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应该从“公共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去把握。所谓公共性,即指与公众、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以及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和民主性,“公共性”包含两方面的信息:第,一,作品的发生地点是公共场所;第二,作品受众的主体应该是公众。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广义上包含所有具有精神作用的人为创造。狭义上仅指纯精神作用的艺术类型,它可以是雕塑、喷泉、照明、音乐、视频、装置等。
这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各种工业技术可以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跨越。对于金属雕塑的各种加工技术也是拥有了完善的体系和改变。任何一个艺术品都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跨越。金属雕塑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中人类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如今小型金属雕塑是体现整个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小型的金属雕塑,不仅讲究工艺方面的技巧,更加在于设备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与西方国家相互比较,我们国家的金属雕塑存在了许多不同的特点。不仅仅在传统焊接技术上有着不一样的技巧,更加在产品理念表达上,采取了不一样的方式。在金属雕塑的整个发展当中,我们国家选择了一种较为独特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并且提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