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也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释》
有实和无实所摄的一切林林总总的万法都是空性,这即可称为无我,无我可分人无我和法无我。印度的中观大德月称菩萨说:首先我们为无明所染而执著自己,这就是人我执,有了人我后,对外境就自然产生了我所执,这就称为法我。当然内道各种宗派对我和我所执的解释方法迥然而异。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cika)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