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武 1957年9月生于
吉林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
毕业后,任榆树师范学校美术教员,1987年调入长春书画院任专职画家。
1988年3月作品《没有风的子夜》获东北三省国画展优秀奖。
1988年5月作品《冬趣》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华杯大奖赛”获佳作奖。
1989年5月作品《塞外·春天还不曾苏醒》获由中国美术、台湾雄师美术、香港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水墨画新人奖”优秀奖。
1989年9月作品《大雪》获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七届美展”铜牌奖。
1990年6月作品《绿肥红瘦》等8件,入选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画系列展”。
1990年10月作品《踏雪》等4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现代中国画新作展”。
1991年4月在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6月作品《山梦》入选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画群星新作展”。
1992年1月作品《孔子》等30件作品入选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TIAS1992”。
1992年12月作品《天籁》获选1992年第一届加拿大多伦多“枫叶奖”国际水墨创作展金奖,作品在加拿大、
台湾展出。
1995年6月个人画册《袁武画集》由“加拿大海外中国书画研究协会”出版。
1994年《没有风的春天》入选中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
袁武先生是一位处理画面黑、白、灰“视觉交响”效果的高手,仅以他的《老子出关》和《羲之爱鹅》中的“灰调子”为例,即可见出他的匠心独运之高妙——画作中,有以泼墨法表现的大块的“灰调子”,如《老子出关》中的天上的云,《羲之爱鹅》中的芭蕉;也有以淡墨通过一笔一笔的勾勒构成的“灰调子”,如《老子出关》中的草地和《羲之爱鹅》中鹅的羽毛构成的银灰团块,于是,画面细碎与整体互相辉映,黑、白、灰互相交响,遂令观者感到意味无穷,美不胜收。 袁武的《邀月图》《板桥小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邀月图》,是视觉的诗,是笔墨“谱”出来的歌。月色朦胧下,就连树丛中的那一笔笔细碎的枝杈,也像是通幅作品主旋律上跳跃的音符。《板桥小像》的线条犹如刀刻,充分发挥了“毛锥子”在宣纸上所能产生的美感和所能够表达出来的肌理效果,人物头部下笔稳、准、狠,但线条多情,动人心弦,而板桥的大氅,湿笔浓墨泼绘,恣肆放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舒心通络的美感。
不过,技术性手段的表达,并不是画家最终的目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江东去》。这幅作品以苏轼赤壁怀古为题材,画家虽然没有通过“讲故事”来表现苏轼赤壁怀古时的心情,但画面中苏轼的神情、心性,却一览无余。不过,画家着意要表现的却又绝对不是苏轼一览无余的神情心性,而是苏轼的神情心性赖以形成的那种文化精神——一种特定的中国文化的精神。
袁武的绘画,时时将生活的艰辛化为世间的温情,让人在沉重之后体会到轻松。《易安小像》《寒江独钓》《一醉万事休》等作品,便是他的温情浇灌的美花。这样的画,往往能够成为我们人生旅途艰难跋涉中的一盏温暖的明灯,能使你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感受到自我在与他的画中境界合一时,被无形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