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颗粒机技术保护了生态环境也避免了生物质资源的浪费
秸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制成颗粒,可用作饲料或燃料。据相关资料介绍,秸秆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T吨普通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T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每生产1T玉米可产2T秸秆,每生产1T稻谷和小麦可产1T秸秆。
秸秆颗粒机通过对秸秆进行高压高温处理,使秸秆熟化,消毒灭菌,改善秸秆的适口性,提高秸秆的消化吸收率,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水平。人们形象的将它称之为牛羊的“饼干”。牛羊采食率可达98%、消化吸收率可提高60%以上,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肉牛增重提高15%以上。
秸秆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用作燃料,可代替煤、油。成型后的秸秆体积小、比重大,耐燃烧,便于储存和运输。体积仅相当于原秸秆的1/30,是同重量秸秆的10~15倍。产品密度1.2~1.4g/cm3,产品水分≤15%,产品灰分约为7%(在这里是以玉米秸秆为例),产品热值16.8MJ(以玉米秸秆为例),含硫量在5%以下,燃烧率达95%以上。秸秆蕴含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升值空间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秸秆颗粒机是一种平模锥辊秸秆固化成型设备,以机械碾压运动为基础,以电机或柴油机为动力,根据成型模板的不同具有不同规格,该机的工作原理是:电动机通过减速箱驱动主轴,主轴带动磨辊,磨辊绕主轴公转的同时也绕磨辊辊轴自转。加工颗粒时,生物质原料被送入颗粒机的喂料时,粉状物料经过高温糊化,在压辊的挤压作用下从模孔中排出,通过定尺塔轮颗粒,长短可调。
生物质颗粒机保障生物质发电产业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各种农作物每年产生秸秆6亿多t,其中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约4亿t,全国林木总生物量约190亿t,可获得量为9亿t,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总量约为3亿t。如加以有效利用,开发潜力将十分巨大。但是,目前这些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被废弃或就地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能源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干扰公路交通和飞机起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我国的自然情况说明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质颗粒燃料直烧发电有着良好的前景。
目前,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研究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其中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国外的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多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以美国、瑞典和丹麦三国为例,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利用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分别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24%。
在美国,生物质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0MW,单机容量达10~25MW;美国纽约的斯塔藤垃圾处理站投资2000万美元,采用湿法处理垃圾,回收沼气用于发电,同时生产肥料。巴西是乙醇燃料开发应用最有特色的国家,实施了世界上大规模的乙醇开发计划,目前乙醇燃料已占该国汽车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美国开发出利用纤维素废料生产酒精的技术,建立了lMW的稻壳发电示范工程,年产酒精2500t。
目前利用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电的经济效益如何,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它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问题,减少大气污染,减少烟雾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再次,能够有效杜绝秸秆的随地堆放,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减少火灾隐患;还有,生物质燃料燃尽后的产物以飞灰和灰渣的存在形式被收集利用,这种灰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钾、镁、磷和钙,可用作高效农业肥;另外,生物质直燃发电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利益,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重要措施。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电行业未来的发展必是一帆风顺,生物质颗粒机行业也将受到影响,因为只有生物质颗粒机设备技术质量跟的上,才能满足人们对颗粒燃料的需求。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义功在千秋
粮食作物生产中所遗留的副作物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使可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宝贵资源。目前这些秸秆的开发利用率很低,由于政府的补贴不到位致使大量的秸秆被焚烧田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由于化石能源的长期开采使用,其资源量也在迅速下降,然而寻找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生物质能源至关重要。
在我国每年就有7亿多吨的秸秆产物,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合理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做到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农作物秸杆的高产、科学转换和无公害高效利用,首当其冲被列入这个领域。秸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