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件断度梯度相近的情况下,固液相区的宽度取决于铸件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ΔtC 的大小。图
8是三种不同碳质量分数的碳钢在砂型和金属型中凝固时测得的动态凝固曲线。可见,
碳质量分数增加,碳钢的结晶温度范围在不断扩大,铸件断面的凝固区域随之加宽。低
在砂型中的凝固近于逐层凝固方式,中碳钢为中间凝固方式,高碳钢近于体积凝固。
当铸件合金成分确定后,铸件断面固液相区的宽度则取决于铸件中的温度梯度。温度梯
度较大时,固液相区的宽度较窄,则合金趋向于逐层凝固方式,反之依然。
对于结晶温度范围较宽的合金,散失一部分
(约20%)潜热后,晶粒就连成网络而阻塞流动,
大部分结晶潜热的作用不能发挥,所以对流动性影
响不大。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当初生晶为非金
属,或者合金能在液相线温度以下以液固混合状
态,在不大的压力下流动时,结晶潜热则可能是个
重要的因素。例如,在相同的过热度下AlSi合金的流动性,在共晶成分处并非大值,而
在过共晶区里继续增加 (图121),就是因为初生硅相是比较规整的块状晶体,且具有较小
的机械强度,不形成坚强的网络,能够以液固混合状态在液相线温度以下流动。
这些杂质往往不只是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液体中不会很均匀地分布。它们的存在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以溶质方式,有的与其他原子形成某些化合物 (液态、固态或气态的夹杂物)。下面先就一个最简单的模型作一分析,假定液体中只存在一种杂质原子。当金属中存在第二种原子时 (如合金),情况就复杂多了。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是不同的,结合力较强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子排挤到别处。因此,在游动集团中有的A种原子多,有的B种原子多,即游动集团之间存在着成分不均匀性,称为 “浓度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