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在光伏行业其他环节的市场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在跟踪支架这一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始终相对薄弱,在全球市场品牌竞争中,呈现 外强内弱 的格局。
如何提升本土跟踪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怎样增强跟踪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降低系统综合成本成为行业热点问题。
全球跟踪支架产品需求持续上涨
作为光伏行业的主力市场之一,随着光伏需求的增长以及跟踪支架性价比的提升,全球跟踪支架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
据彭博新能源统计,2020年度全球跟踪支架出货 47.5GW,市场规模约为162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需求23.4GW,市场规模约为99.9亿美元,占比50%。此外,拉丁美洲、西班牙、澳大利亚、印度、中东等光照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的跟踪支架需求也很可观。
与2017年-2019年的平均同比增长相比,2020年市场的增长率为26.2%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荣峰表示,预计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90元美元,到2028年达到540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在16%-18%。
跟踪支架市场几乎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短期内仍将延续。在2012-2020年度全球10大跟踪企业出货量排名中,中信博和天合光能是国内仅有的2家进入全球出货前10的跟踪支架企业。2021年上半年在国内市场放缓情况下,中国跟踪企业主要发力点仍在海外,约占整体业务量的85%。
认清现状找到痛点,是 破局 第一步。有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制约本土跟踪企业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国内光伏电站跟踪系统应用比例不高,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120GW,跟踪应用44GW,应用比例30%多,而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超40GW,跟踪应用只有10%左右,比例较低。二,国内跟踪各产业链企业整体规模及技术实力偏弱。三,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有待加强。
海外市场虽潜力巨大,但部分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有不小挑战。例如亚太、中东欧国家,大额资本投资和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这些地区市场将遇到的主要阻力,对跟踪器系统优势缺乏认知,更是约束了本土市场的发展。
深耕技术,修炼内功
相对于固定支架来说,跟踪支架的技术难度更大,对研发、市场销售、及地面电站项目的深度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随着近几年国内及全球光伏市场的迅速发展,本土跟踪企业也在逐步成长,涌现出如清源科技,中信博等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底,中信博累计安装量近32GW,在全球近40个国家市场成功安装了近1100个项目。
但与全球前几位的龙头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稳定性、成本及发电量增益一直是影响跟踪支架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下游客户的重要关切点。
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工程师杨颖指出,现今跟踪系统产品竞争主要在于三点:
首先,在特殊和恶劣情况下,传动部件和控制部件如何能够保证稳定性和寿命?总的来讲,就是完善的外部技术条件输入与元器件及零部件选型相结合,再配合全面的测试及验证及供应链管理。
其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降本中最重要一环便是加工工艺降本。加工工艺中,根据标准化产品工艺成本高低依次为:焊接>冲压>冷弯。要想降低焊接件在结构件中的占比,便要用冷弯成型工艺取代冲压成型工艺,冲压成型工艺取代焊接成型工艺。
原跟踪器结构多数为大角度大风保护加减震器,随着风洞技术日趋成熟,基本上很难在原设计方案上进行大幅度优化。采用多点驱动,则可以提升临界风速,降低扭矩,实现小角度大风保护,现已成为业内成本优化的共识。
在使用大功率双面组件的市场趋势下,光伏跟踪技术还能有效提升电站综合收益,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降低电站LCOE的王牌之选。跟踪器通过结构优化,综合降低土建及施工成本,最大程度提升双面组件的背面发电效率。运用智能算法并与智能产品相结合,优化跟踪策略,提升最大发电量。 中信博AI控制算法,最高可提升7%发电量。 杨颖说
此外,谈及灰尘对光伏组件的影响,杨颖表示 受位置影响,在干旱和半干旱环境中,以空气传播污染的形式,倾斜角度较小的组件上,受到的污染最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定期清洁组件,就会积聚污垢,一个月内可能导致25%的产量损失。 因此,智能清洗设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持续保持组件表面整洁,可抵御环境对组件发电量的影响。杨颖表示,集成智能清洗机器人因其经济性、便捷性、灵活性正在越来越受到电站投资方的青睐。
主动与国际接轨,做好 长跑 准备
中国跟踪企业的产品要想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手续认证要齐全。目前来看,中企要尽快主动适应欧美体系标准。
海外业主更注重细节的把控,各个国家和业主都有自己的要求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市场开发总监李嘉给出建议,中企需要细心研究和消化欧美市场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此基础上为业主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及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行业内切勿恶性竞争,利用价格战伤人伤己。企业不能为了拿项目丢失信誉、放弃产品质量,应守住底线,在市场低迷情况下更应放平心态,韬光养晦,做好 长跑 准备。
此外,专家还呼吁跟踪领域龙头企业应与国内民营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协作,肩负起带头 出海 的使命和责任,行业内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做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提升本土跟踪企业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