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的历史,是人类作为群体不断理解认识健康和疾病的历史。医疗社会史研究唤起人们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思想共鸣,激励人们在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发展,使得医疗、卫生等议题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当前,医疗社会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
厘清学科发展历史
医疗社会史是随着科学发展、医学进步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医学史的定义与内涵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而发生变化,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阔,不仅囊括了医学各门学科的历史,还涉及人类卫生保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介绍,“医疗社会史”的提法其实出现得较晚,早期的研究一般被称为医学史。在西方,医学史早在17世纪左右已经被学术界关注。而在中国,近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早期国内医学史研究主要由医学界学者承担。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20世纪末以来,受现实需要和西方学术的影响,国内史学界对健康、疾病和医疗等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医疗社会史也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新兴领域。
中国医疗社会史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一条支流,历代医史性著作都记述了当时的疾病流行状况及重要的医学文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古人很重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宋代张杲的《医说》、明代李濂的《医史》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现代医疗社会史的学术代表著作当首推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它是首本涉及医药卫生各个领域、以系统的中国医学编年史为特点的医学通史著作。继之,有王吉民和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谢观的《中国医学源流论》、陈垣早年的多篇相关文章(后合编为《陈垣早年文集》),以及李涛的《医学史纲》等。
20世纪40年代,我国医史研究曾迎来一次繁荣期。在此期间,我国医疗社会史研究走向专业化和建制化。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介绍,1935年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创立,194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置医学史教席,1947年《中华医史杂志》创刊。2021年7月,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新时代我国医学史研究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回应时代问题
疫病大流行在任何时代发生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痛。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表示,正因如此,疫病及其防治的历史是学者特别关注的研究主题,医疗社会史研究者既要通过历史学研究,重返历史现场,揭示历史真相,同时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医疗社会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得到了直接体现。在余新忠看来,医疗社会史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得启示。第一,医疗社会史研究能够为应对现实疫情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第二,有助于人们全面而系统地理解疾病和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第三,有益于人们从认识论的高度改善医患关系。第四,能够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医学史研究的人文导向,要求疾病史的研究者考虑文化种族、宗教传统、家庭生活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疾病这一现象进行多元化建构。当前,医疗体制、医患关系、疾病观念等现实命题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形成医疗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认为,这些新趋向包括考察历史上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环境与疾病间的关系,思考疾病的文化隐喻和疾病的社会学定义,探究现代遗传学和新型药物以何种方式重新塑造人们的自我意识等。
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
医疗社会史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医”“史”之间的相互协作,这要求历史学家努力学习必要的医学知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表示,应当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研究者乃至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使他们具备深切的社会关怀意识、宽广的研究视野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张大庆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被数字化,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史研究者的信息来源。然而,面对海量文献,研究者也需要引入新的观念与新的研究方法。医学研究的数字转向将进一步拓展医学史的研究视野。
在高晞看来,推动医疗社会史学科建设,要从全球史视野出发,打破传统医学史中“中国医史”和“世界医史”分裂的叙事模式,将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放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探讨。要注重不同医学知识体系的相似性与互动性,寻求人类对生命最本质的认识,发现东西方医学思想和伦理价值观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推动不同文明圈之间展开医学文化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