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泰拳轶事
当时拳师甚迷信,崇尚原始之巫法,名手出赛之前,多依循古老风习,恭请高僧或巫师,为之念咒或举行宗教仪式作福,用符号与法粉饰身,又有用药液涂搽。例如“颂交”拳馆拳师,喜以黄姜油搽身,成眩目赭黄色,或如南部高手乃茵,经常泅沐于药汤之中,久而全身皮肤变青黑色,说是可以强身,抵御攻击。
在装饰方面,大部分拳师打斗时仍佩戴吉祥圈,南部拳师则代之以符头巾,搏击时偶被击歪,对方必自动退让,予以移正机会,然后再斗,以示对圣灵之物的尊重,也反映出昔日拳师以技服人,而不是恃蛮力争胜。除吉祥圈外,拳师还极重视佩戴的避邪物,即以符布折成带状,内藏符条或佛象,结于臂间,深信可以藉此增强内力,及获得化险为夷的护身神效。
昔日成名拳师,年龄都在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十八/九岁之青年拳师,通常不受重视,称为“童拳”。偶有老辈好手登台,年逾不惑亦不足为怪。
体重方面无等级分别,拳师比武,以小击大情形,屡见不鲜,因可自恃技高及智勇。玫瑰园时期最出色拳师,几乎全属57公斤至60公斤间,过65公斤之重型拳师,寥寥可数。
古泰拳概况
据已拳坛评论家博里。素旺叻忆述,玫瑰园内首日拳赛,于广阔校园草坪上举行,以土地为擂台,为期一天。后拳场当局于广场上搭一高约四尺之方形平台,作为比赛用。
当时尚属缠麻式拳击时代,拳师交斗,采用粗麻捆缚拳头,至手腕或肘弯部位,头戴吉祥圈,或以符巾束发,用浴布折成厚枕垫护下部。
拳师搭配,无分体重,只要双方同意,即可比赛。每场赛事,通常有拳师五对比斗,每对拳规定十一局决胜,每局五分钟,一分钟打斗,四分钟休息,局终以击鼓为号。台上有拳证(即裁判),监管拳师操行,吹笛施发停止或续战讯号。
拳击、散打、柔术和自卫术的区别?
一、健身类技击术:利用技击方法达到健身目的一类运动。
举例:公园老年太极拳,搏击操,kick-fit等。
二、竞技搏击:所以有规则可比赛的一类技击运动。一般都有护具(比如拳套、护裆等),有禁击部位和禁击技,有裁判维持公正,有体重量级限制,一对一应战,有特定场地要求。
再分类:
1、站立打击系技击:踢打类技击术。利用拳腿膝肘等部位撞击对方身体为主的技击术。
举例:拳击,泰拳,踢拳(kickboxing),散打散手(有一些投技),卡波拉耶,跆拳道,空手道(有一些投技)等。
2、摔投-寝技系技击:利用各种摔法使对方倒地,倒地时地面也可能对对方身体造成伤害,这一类技术属于摔投技;倒地后利用窒息技术和各种地面锁技将对方制服的一类技术属于地面寝技。合称:摔投-寝技系技击。
举例: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降服式摔跤,柔道,桑搏(Sambo),巴西柔术,合气道,相扑,中国式摔跤,美式摔跤等。
3、综合搏击:MMA (Mixed Martial Arts)。将站立打击系技击,摔投-寝技系技击和部分地面打击技相结合的搏击技术。